立即登录 注册帐号旧体诗词研习主题网站
你的位置:首页 » 诗词杂集 » 正文

绝句和联句

选择字号: 超大 标准 诗教网 发布于2019-04-16   424人浏览

  初读古典诗歌的人,也许最喜欢的是唐人绝句。如孟浩然的《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一下子将人带进一个美好的境界中去,享受着一种闲适、平和而又生机盎然的情趣。后两句使人想起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一样是惜花心情,李清照通过与卷帘人对话的细节表现出来,显得活泼有趣;孟浩然却是悠悠然一问,轻灵、含蓄。再如王昌龄的《从军行》: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悠远的时间和空间,在读者心理上构出一个无限空阔的背景。在这背景上,凸现出诗人深深的思索、拳拳的期待。它不以生动的描绘和委婉的情韵取胜,而以一种深沉的历史感紧紧抓住读者的心。

  《红楼梦》里众人在即景联句

  像这一类唐人绝句,确是文学宝库中的珍品。它们或如玲珑的画扇,或如浓郁的醇酒,短短四句中凝聚了那么多美好的情感、意绪,读起来又那么自然、明朗、和谐。南宋洪迈编过一部专收唐人绝句的总集,当时有一百卷,每卷一百首,合起来有万首之多。虽然混进了一些宋人以至南朝人的作品,所收也不可能首首都是精华,但唐诗绝句中可诵之作还是多极了。

  绝句并非始于唐人。大约在汉代已经有五言四句的歌谣,但不多。东晋、南朝时的民歌吴声、西曲中这种体制的作品却很多。当时文人爱听那些艳冶动人的民歌,因此创作上也受到影响,这种体制便渐渐普遍起来了。其中也颇有脍炙人口之作,如南齐谢朓的两首:

  夕殿下珠帘,流萤飞复息。长夜缝罗衣,思君此何极!

  《玉阶怨》

  绿草蔓如丝,杂树红英发。无论君不归,君归芳已息。

  《王孙游》

  便都是情韵绵邈的佳作。

  那么“绝句”这个名称是怎样来的呢?为什么将四句的小诗称做绝句呢?

  有一种说法:“绝”就是“截”的意思。绝句一共四句,恰好是律诗的一半;由律诗截下一半来,便成绝句。这种说法怕不合事实。因为绝句这个名称南朝人已经在用,那时还没有律诗,何来“即律诗而截之”(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的想法呢?

  还有一种说法,说因为只有四句便完了,便“断绝”了,因此叫绝句。(明人胡应麟《诗薮·杂编》)这种说法也有些含糊:四句完了叫绝句;六句完了、八句完了为何不叫绝句呢?

  据现代学者的研究,绝句得名的由来和“联句”有关。那么,且让我们先谈谈联句。

  说起联句,读者可能就会想到《红楼梦》里的故事。一是第五十回,黛玉、宝钗、宝琴、李纨、香菱、探春、湘云、宝玉等人在芦雪庭即景联诗;一是第七十六回,那正是中秋之夜,黛玉与湘云二人在凹晶馆联诗。且看第七十六回的描写:

  二人遂在两个竹墩上坐下,只见天上一轮皓月,池中一个月景,上下争辉,如置身于晶宫鲛室之内。微风一过,粼粼然池面皱碧叠纹,真令人神清气爽。……只听笛韵悠扬起来。黛玉笑道:“今日老太太、太太高兴,这笛子吹的有趣。倒是助咱们的兴趣了!咱们两个都爱五言,就还是五言排律罢。”湘云道:“什么韵?”黛玉笑道:“咱们数这个栏杆上的直棍,这头到那头为止,它是第几根,就是第几韵。”湘云笑道:“这倒别致!”于是二人起身,便从头数至尽头,止得十三根。湘云道:“偏又是十三元了!……少不得你先起一句罢了。”……黛玉道:“我先起一句现成的俗语罢。”因念道:“三五中秋夕,”湘云起了一想,道:“清游拟上元。撒天箕斗灿,”黛玉笑道:“匝地管弦繁。几处狂飞盏?”……

  曹雪芹的一枝妙笔,将当时情景写得多么生动有趣!究竟“联句”是怎么个联法?顾名思义,联句就是数人做诗合成一篇,可以只两个人,如黛玉和湘云;也可以好多人,如芦雪庭那回。联句要有个题目,或者说吟咏对象,如芦雪庭那回描写雪景,凹晶馆这回则描绘月色。还要规定韵脚,比如史湘云说的“十三元”,即押“元”字部的韵,也就是用元、繁、轩、暄等字做韵脚。元字在韵书里排在平声诸韵的第十三位,故称“十三元”。还要规定体式,如黛玉说的是五言排律。这三者——题目、韵部和体式,一般是做联句诗必须要有的规定。至于每人做几句,则不一定。唐宋以后常是第一个人先说一句,开个头,第二个人做两句,下一个再两句;其中后一人的首句须与前一人的次句对成一副对子,如“匝地管弦繁”与“撒天箕斗灿”即是一副对子。如此反复下去。做联句常有逞才的意思。唐朝韩愈与孟郊等人的联句,争奇斗巧,功力匹敌,有长达三百多句的。古人倾注心力于诗,于此也可见一斑了。

最近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