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微信精选 正文
我现在的审美,最喜陶渊明、杜少陵、苏东坡、李太白四家。陶、杜五古,真切、鲜活之极,那是真正有生命的东西。而东坡、太白之诗,语言高华,意境雄阔,读之令人神远。他们的诗里都是有厚实的支撑,写得血肉饱满,精彩生动。
因为我近些年读老杜和东坡的诗稍多,今天就讲讲读杜诗、苏诗的三点小启示。读老杜,我喜欢多看老杜厚实、真切、生动的一面。有人要问,杜诗有高远、浑厚的一面,你为何不重点关注,而要关注厚实、真切、生动的一面?我以为写诗能把厚实、真切、生动的一面功课做足了,在这个基础上,再务求高远、深刻,才不会堕入空虚、造作,甚至故作高深的套路。如果自己没有真实的、深沉的感慨,而过分追求故作深沉的套路,有时候会显得有些伪。诗若涉伪,连“真”这一字尚做不到,我觉得就大有问题了。
一、 体物、写生
我以为一个人写诗,能体物、能写生,那是见真功夫的。你走在上下班的路上,看见的景物、节候变化;你去一处旅游,看到的物态人事,你能不能把它写清楚,写真切,写生动,而语言又很典雅、精准、优美?体物,就是一个人下笔能够精准地描述事物、摹状事物,并且这个事物,跑到你的笔下,那得是有生命的、鲜活的,充满神采的。不是一个符号,一个名词而已。这种鲜活、真切之物,能够触发你的情感。在笔下,这样的情与景,很好地契合在一起,使整首诗都显得很鲜活。
一般说,杜诗的艺术境界是雄浑壮阔的,但表现手法却是细致入微的。杜诗往往通过刻画眼前具体细致的景物和表现内心情感的细微波动来达到雄浑壮阔的境界。他能以体贴入微,精雕细刻,即小见大,以近求远的方法来实现达到雄阔境界的目的。
我们一般讲“缘情体物”,即以有情之眼去细致地观察外物,通过对外物精准、生动、鲜活地描摹,融入自己的情感。今人诗词中的意象,往往从书中来的多,从眼中见的少。我们诗词中用了那么多意象,试问这些事物,我们是否在生活中认真地观察过,而且是以有情之眼耐心地观察?我们看杜甫写的:
《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作者正面写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一上来那雨就是鲜活的,生动的,它懂得时节,能够选择春天萌发、产生,外物一经摄入笔端,那是真的有了灵性,有了感情,有了生命。“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样的描写,不但鲜活,还很细腻、真切,你感觉这雨,就是活泼泼的意象,活泼泼的生命。它能悄悄地潜入夜晚,无声无息地滋润万物。一个“潜”字,一个“细无声”,就将雨赋予了灵性,赋予了生命。我看现代人动辄写“纷纷萤火相看处,乱入芦花一钓舟”,这样的句子。你看那笔下的“萤火”“芦花”“钓舟”意象,那是死的。作者是故意造作出来的意象,来表现清高,然而事实上不过虚假的装饰而已。
杜甫的《春夜喜雨》,这首诗的抒情,都是以前面的体物、描摹为基础、支撑,这才不空洞。景,写得活,写得真切;情,结合得好,诗就栩栩如生,无一语落空,无一语矫揉造作。
他写过《绝句漫兴九首》,我这里摘一首。第三首写燕子:
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
衔泥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着人。
前两句,一个“熟知”,一个“故”,就把燕子写活了。江上的燕子,熟悉、知晓我家的茅斋又矮又小,就故意频频来到这里筑巢。“衔泥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着人”,燕子衔泥筑巢的时候,要么衔得多了,要么衔得不紧,泥点污了我的琴书;甚至还飞来飞去地捉虫子,也不怕飞低了碰着人。这样的刻画,每一句都把燕子写活了。有的人写燕子,写花,也就只是一个词而已,不鲜活,不生动,也就是塞在诗里,模模糊糊的一个事物。
杜甫在长沙还写过两句:“岸花飞送客,樯燕语留人。”岸花,只是提到这个“花”,“飞送客”三字一出,那花就鲜活了,它能飞来飞去地送客;樯燕,,只是提到这个“燕”,“语留人”三字一出,燕子就鲜活了,它呢喃作语,似乎在亲切地挽留作者。把花、鸟写得如此楚楚动人,富于情态,你不觉得充满了鲜活的气息吗?
他的《曲江》二首,有两句:“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你注意他是怎么把寻常之景、之物,给点化活的。形容蝴蝶,他用“穿花”、“深深见”,在花丛深处,自在地飞来飞去,若隐若现;形容蜻蜓,他用“点水”、“款款飞”,就那么款款而飞,时不时地点一下水面。就这样常见的两个事物,到了老杜笔下,怎么就这么有情态,这么灵动呢?真是活泼泼的生命,活泼泼的句子,没有腐臭的陈词,没有虚浮的空腔,就是鲜活可爱的感觉。
古人说这两句:“缘情体物,自有天然工妙,虽巧而不见刻削之痕。”还说:“‘深深’字若无‘穿’字,‘款款’字若无‘点’字,皆无以见其精微如此。”其实,缘情、体物四字,还真是不可分。唯其有情,所写之物才鲜活,才能精准地体物;惟有精准体物,抒情才不空泛、虚浮。
他的《秋兴八首》,第三首有一句:“清秋燕子故飞飞。”老杜是怎么把燕子写活的?他用了“故”字,诗人穷困落魄,羁留夔州,燕子故意在你眼前飞来飞去,并且是“飞飞”二字,这个叠词,给人的感觉是那燕子飞得多轻快、多活泼、多自在。它故意在你眼前飞得快乐、自在,那么燕子跟人的羁留、落魄就形成了鲜明对比,而且燕子也写活了,充满情态。
杜甫描述事物时,所使用的副词、动词、形容词,往往一两个词,就把句子写活了。而且他的描述口吻,极为亲切,把事物描摹得无比可爱。老杜是“诗圣”,他有那么多深沉厚重的情感,可是,他居然有这么精细、这么深情的一面。你以为大诗人,就天天在诗里喊口号,说自己“忧国忧民”?
杜甫在住蜀期间,曾经因为战乱阻隔,在梓州住过一年左右,后来又回到成都草堂,他写了一首五古《草堂》,有几句:
旧犬喜我归,低徊入衣裾。
邻舍喜我归,酤酒携胡芦。
大官喜我来,遣骑问所须。
城郭喜我来,宾客隘村墟。
这几句分写旧犬、邻舍、大官、城郭,真是各有各的情态,无一不生动。尤其有旧犬,用“低徊入衣裾”来形容,多妙。很多人家里也养狗,自己外出,偶然归家,小狗看到主人回来,高兴的时候,可不就是“低徊入衣裾”,依偎着主人么?古人评论说:“此皆现成琐俗事,无人道得,道得即成妙诗。”他回来之后,还写了一首《题桃树》,我们只看前四句:
小径升堂旧不斜,五株桃树亦从遮。
高秋总馈贫人食,来岁还舒满眼花。
杜甫这个人,经历这么患难,经历这么多苦难,不但没有变得麻木、冷眼、绝望,反而总是那么饱含情感。对亲人、朋友是这样,对所见的苦难之人是这样,连对一草一木,也充满关爱。“小径升堂旧不斜”,他说有一条小路通向堂屋,本来是不斜的,直接就通到了。“五株桃树亦从遮”,小路的旁边,长着五棵小桃树。后来“我”避战乱,离开了。等到再回来时,小桃树长大了,把路给遮着了。可是“我”不忍心砍伐,也就任凭它遮着。
“从”是听凭、任凭的意思。遮着怎么办?在诗人看来,无非进堂门的时候,稍微绕一下就行了。第二联,他还说了不忍心砍伐的理由。“高秋总馈贫人食,来岁还舒满眼花”,秋天的时候,它会长出丰硕的果实,馈赠给贫苦的人吃。明年春天,他还会舒展开满树的桃花,供人们欣赏。看起来只是写实的句子,上句一个“馈”字,下一句一个“舒”字,就让人感觉桃树对人是有感情、有恩惠的,它懂得为人付出。这句子,写得真是有情。因为老杜的心是柔软的,所以你看他的诗,总是充满了温情。他不是只有愁的,还有温厚的感情在里面。
二、 刻画生活细节
能写生活细节,是一个人诗词功力极重要的一个展现。有时候写诗,从细节入手,往往更能动人。现代人写诗词,往往喜欢写浮泛不切的东西。浮泛,是不能动人的。就跟我们看电影、看电视一样,难道仅仅故事编得好,主旨宏大就一定是好电影吗?如果细节处理不好,或者整个情节很浮泛地表现,没有生动的情景展现,电影是不能深入人心的。诗,不能写得跟样板似的,要有血有肉,细节也是一个重要方面。
我看杜诗,特别喜欢他的五、七古。他的古风有大量生动、精彩的细节,而他在诗中抒发的浑厚、深沉的情感,都是有这样的细节作支撑、做基础,才让人觉得格外厚实、深挚。比如他的七古《韦讽录事宅观曹将军画马图》,大家都惊叹于他的立意之深,以一幅画马图,牵出整个时代的盛衰,表达对先帝玄宗的深深眷念以及对整个唐朝盛世的深切怀念。“忆昔巡幸新丰宫,翠华拂天来向东。腾骧磊落三万匹,皆与此图筋骨同。自从献宝朝河宗,无复射蛟江水中。君不见金粟堆前松柏里,龙媒去尽鸟呼风”,你看这样的句子,他对于国家兴衰的感慨是很深沉的。
但他表达这种情感,是以前面大量的细节刻画为基础的。他写曹将军画马,受到先帝的赏赐及王孙贵族的追捧,有这么两句:“盘赐将军拜舞归,轻纨细绮相追飞”,皇帝把玛瑙盘赏赐给曹霸,曹霸喜极而归的情景。“拜舞归”,这个细节多传神。达官贵人带着“轻纨细绮”上门求画——轻纨细绮相追飞,这样的细节描写实在是太形象,太有画面感了。
他有一首《彭衙行》,写全家人一路逃难,吃野果,宿荒野,好几天被雨淋,在险峻之地奔走,经常滑倒,狼狈得跟什么似的。突然遇到一位姓孙的朋友,热情招待诗人一家,又是打热水洗脚,又是收拾房间让杜甫一家休息,还准备了可口的饭菜。当时小孩子们太困了,都忘了饥饿,睡得很香很香。
饭好了,诗人就叫起孩子吃饭,有两句:“众雏烂漫睡,唤起沾盘飧。”他形容孩子们睡得香甜,用“烂漫睡”三字,真是可爱、生动呀。那小孩子们香喷喷睡觉的情景,一下子就浮现在你的眼前。他形容小孩子吃饭吃得很香,吃得很干净的样子,用了一个“沾”字,多么精准。这样难刻画的场景,人家一个“烂漫”,一个“沾”,就活灵活现地写出来。你就感觉,这普通的字,到了老杜笔下,就神了,充满了神采。他形容孙姓朋友招待自己的情形:“延客已曛黑,张灯启重门。暖汤濯我足,翦纸招我魂。从此出妻孥,相视涕阑干。”真是生动。他写朋友对他的深情厚谊,全在这“张灯启重门。暖汤濯我足,翦纸招我魂”等细节中,显得格外厚实、真切。
他的《赠卫八处士》,写朋友的儿女殷勤地问自己来自哪里,写朋友待客的热情。他说:“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 菜是冒着夜雨剪来的春韭,饭是新煮的掺有黄米的香喷喷的二米饭。看起来简单,却极动人。自从我初中时看到这首诗,那“夜雨剪春韭”的画面就深印脑中,每次背到这首诗,想到这样的句子,就觉得极为亲切,极为温馨。古人说:“凡诗,情真者不厌浅。”《增订唐诗摘钞》评论这首诗:“只是“真”,便不可及,真则熟而常新。人也未尝无此真景,但为笔墨所隔,写不出耳。”
《北征》是写宏大题材的,是典型的“忧国忧民”的代表作品。然而即便是在这样的作品中,他还是加入了大量的细节描写,极为生动。尤其写回家探望家人那一段,至为细腻、生动、感人。老杜忧国忧民的作品,何以比别人写得好?就是因为他是结合自身的经历去写,有着自身深刻的体验,故觉无比真切,不空洞。有血有肉,方才动人。
他在《北征》中写自己回乡看望亲人,有一段写自己归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感,真是不嫌琐细,一一道来,无比真切。
“我行已水滨,我仆犹木末”,这两句特别出彩。由于作者走得快,他的仆人走得慢。而地势是高低不平的,诗人在前面,走到了地势的低处水边,而他的仆人还在后面的高坡处。作者就回头看,由于坡陡,仆人在陡坡之上,就好像他在树梢上一样。因为远处的陡坡,刚好对着稍近的树梢,由于眼睛的平视,就感觉仆人在木末。“我行已水滨,我仆犹木末”,这种感觉,写出来真是生动,有一种极强的逼真感。能把这样的情况写清楚,这是真见水平,装都装不出来。
后面写自己回到家后,给家人带来礼物,家人的表现:“粉黛亦解包,衾绸稍罗列。瘦妻面复光,痴女头自栉。学母无不为,晓妆随手抹。移时施朱铅,狼藉画眉阔。”诗人回来了,给家人带来了礼物。“我”打开包裹取出化妆用的粉黛,被褥和床帐可稍稍张罗铺陈。瘦弱的妻子脸上又见光采,痴痴的女儿自己梳理头发,并且学着母亲打扮自己。母亲怎么做,她学着怎么做。可是又学得不像,清早起来梳妆,随手往脸上涂抹。一会儿涂胭脂一会儿擦粉,乱七八糟把眉毛涂得那么阔。学成四不像了。你看,就这么寥寥几笔,女儿的形象多么活泼。你可以想象,作者忧患余生,看着女儿这么打扮自己,虽然笨笨拙拙,心里却有多么欣喜!
他还有两句细节刻画:“问事竞挽须,谁能即嗔喝。”小孩子们好奇呀,看到父亲回来,就围着父亲问东问西,问了一堆的事情,还竞相拽着父亲的胡须。可是父亲呢,也不生气,“谁能即嗔喝”,谁忍心对他们责怪呼喝呢?你看诗人的叙述,不但精细、生动,而且充满了慈爱、和蔼的心态,他是以一种无比仁慈的口吻写出来,故觉动人。
回家之后,他还写了三首五古《羌村》。第一首写经历战乱,许久不能跟家人通信息。家人都以为他死了。然而,诗人历经跋涉,回到羌村,突然出现在家人的面前。家人会是什么反应呢?搁在一般诗人,会怎么写?要么写家人欣喜若狂、激动不已;要么写家人喜极而泣吧。
杜甫写了两句:“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妻子与孩子看见“我”回来,发愣,很惊诧、奇怪,怎么“我”还在,还活着。等到惊魂既定之后,一时悲喜交集,不觉流下泪来。这样的细节多真实,捕捉的角度多敏锐,展现的情感多深刻。什么感情都不要直接说,让读者自己去体味。
后面他还说“邻人满墙头,感叹亦歔欷”,邻居们闻讯而来,围观的人在矮墙后挤得满满的,在墙边露出头来,大家无不感慨叹息。最后两句写到家人相聚的晚上,真是逼真感人。他说:“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夜深了,大家不是高兴地絮絮叨叨谈到天亮,兴奋得睡不着觉。而是秉着一支蜡烛,夫妻相对而坐,相视良久,默默无言。这一切仿佛在梦中,不敢相信这都是真的。
他有一首五律《寒食》,形容江村偏僻之处,人情很融洽。最后两句说:“地偏相识尽,鸡犬亦忘归。”这个地方很偏僻,大家之间都互相认识。连鸡和狗都互相串门,以至于到了晚上都忘了归来。这样的细节,真是惟妙惟肖。我觉得用诗词写景、写事、写情,因为表达不出来,或者表达不清楚,就写得模棱两可,涂涂抹抹,或者故意用深奥难懂之语,欺骗读者,这是不负责、不认真的表现。
三、 发兴高旷
第三点,我要讲讲自己读苏诗的启示。苏轼的诗,我最喜欢古风。东坡的古风,强烈感染我的,往往就在这“发兴高旷”的一面。一上来就兴致极高,而诗中的意象,展现出蓬蓬勃勃的生命力。以雄健之笔运行,而意象鲜活、充沛,意境开阔、深远,最终读下来,觉得通篇元气淋漓、精力弥满。我们的诗词离不开自然,自然万物的生命本来就是蓬蓬勃勃,纷繁万状,诗自然也要写得精力弥满,展现出这种蓬勃的生命。
比如他的《大风留金山两日》,开端六句:
塔上一铃独自语,明日颠风当断渡。
朝来白浪打苍崖,倒射轩窗作飞雨。
龙骧万斛不敢过,渔舟一叶従掀舞。
诗人赴任,经过金山,为大风所阻,本是懊恼之事。但苏轼却半分也不懊恼,反而写得兴致勃然,有声有色。他的开头构思是很奇特的。“塔上一铃独自语,明日颠风当断渡”,先写前一晚檐铃自语,向诗人报告明日将有颠风,不能渡江而去。这里“一铃独自语”,固然是化用《晋书》典故:“勒死之年,天静无风,而塔上一铃独鸣。”然而前两句结合起来看,在诗人笔下,铃能独语,且能报告颠风,这就把意象写得很鲜活。紧接着写第二日大风横江的情景:“朝来白浪打苍崖,倒射轩窗作飞雨。龙骧万斛不敢过,渔舟一叶従掀舞。”笔笔有力,写得生龙活虎,可以见出东坡雄健之笔力。而且从这里确实可以看出,东坡古风发兴很高,写得蓬蓬勃勃。
我们还可以看一首《越州张中舍寿乐堂》,开头六句:
青山偃蹇如高人,常时不肯入官府。
高人自与山有素,不待招邀满庭户。
卧龙蟠屈半东州,万室鳞鳞枕其股。
他写青山,一开头就让人觉得这青山活灵活现,神形情态无一不生动。前两句写青山的兀傲,它像高人一样,是有脾气的,寻常之人招也招不来。后两句又反过来着笔,这青山也是有性情的,倘若遇到真正的高人,彼此心有默契,不用招邀,便能把满山的苍翠送入庭户。形容山之庞大,他用“卧龙蟠屈半东州”形容,形容人烟聚集,他用“万室鳞鳞枕其股”形容,不但准确,而且气象峥嵘,神采飞动。
还有他的《百步洪》第二首,开头几句:
长洪斗落生跳波,轻舟南下如投梭。
水师绝叫凫雁起,乱石一线争磋磨。
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
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
水势迅疾,舟行飞快,水师狂叫,凫雁高飞,以及水石相激,接下来以七个比喻摹写舟行之况。他总是写得兴致勃勃,以一种极高昂的兴致欣赏万物,展现出满眼生机。而且他的行笔,一笔紧跟一笔,舟行极快,万物一瞥眼间而已,他的笔下能迅速捕捉,风驰电掣而来,让你读起来有一种应接不暇的美。
用诗精准捕捉外物,写得神采奕奕,这是极难的,宋代东坡和诚斋,在这方面做得最突出。而诚斋之诗,时时过于用巧,且失于浅,东坡笔力劲健,如兔起鹘落,准而快,令人叹服。
其实,还不光是苏轼的古风,古代很多诗人的古风,在发兴高旷方面做得很到位。相对而言,我不喜欢写得颓靡、衰飒甚至荒寒的古风。古风固然需要强烈的思力安排,在章法布局上要严密,手法要灵活多变,但我觉得古风也要把个人饱满的情感融入进去,显示出蓬勃沛然的生命力,对于读者有着强烈的感发力。
你看杜甫的七古《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一上来就说;“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霍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尽管他整首诗是写国家盛衰的沧桑巨变,调子是很悲的,但你看他的开头,却是很高旷,笔力弥满,有一种沛然磅礴的力量。
还有李白的“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波滔天,尧咨嗟”等等,你看开端都是兴致很高,有一种蓬勃沛然的生命力,感觉有一种饱满的力量。
当然,这样的句子必然要有一种气或骨力作为支撑。诗可以写得饱满,但不能发泄。一发泄,气就散了,诗就会很糟。而且诗还要能够节制、收敛,这其中的张弛变化,起伏转折,对于分寸的拿捏,都是我们需要注意的。
作者丨帝鄉子
猜你喜欢
- 2019-02-15 源自长安皇城的红叶为媒
- 2019-02-15 纪晓岚的另类养生“秘诀”
- 2019-02-15 千古堪吊贾太傅:为何有才的人总是不如意
- 2019-02-15 梁启超:怎样才能不惑、不忧、不惧
- 2019-02-15 盘点史上八大名人书斋
- 2019-02-15 史上那些出身名门的大家闺秀
- 2019-02-15 苏轼与海棠不得不说的故事
- 2019-02-15 古代状元为何被称“独占鳌头”
- 2019-02-15 唐朝复读补诗文 韩愈落榜屡败屡战
- 2019-02-15 古代清官“拒礼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