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体诗词研习主题网站
  • 我要投稿 - 申请专栏作者 - 公众号:zhscwx
  • 网站首页 > 微信精选 正文

    送别类诗词的章法及常用意象探究

    zhscwx 2019-01-29 微信精选 1227 ℃

    timg (2).jpg

    送别(图源网络)


      今天我们就探讨一下送别类诗词,系统的学习一下送别类诗词的章法和意像的运用。


      在古代,由于交通工具和通讯技术都不发达,人们往往一别数年难相见,因此古人很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不仅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要作诗话别。再加上人事有浮沉,人生多乖违,往往聚散无常,一旦分离,再会难期,就连通信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也使得古诗中以离别为题材的送别诗颇多感人之作。


      汉文人五言诗有云:“良友远离别,各在天一方。山海隔中州,相去悠且长。嘉会难再遇,欢乐殊未央。”相互欢合难以如愿,悲离之情油然而生,别离也就成了人生不得圆满的一大遗憾。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对天性敏感的诗人来说,别离则更易伤情。他们触之于怀,发而为诗,以其空灵的诗心和独特的人生体验,加以艺术的表现,总能道出常人所不能言的种种离情别绪,更能撼人心魄。由此,送别自然成为中国古代诗词中一种常见主题。


      就送别时诗人作为主客对象而言,送别诗可分为“送别”、“留别”两类。“送别”诗占绝对数量,“留别”诗数量相对较少,但其中也不乏佳作。


      何逊《相送》:“客心已百念,孤游重千里。江暗雨欲来,浪白风初起。”即为留赠送行者的诗,表现了客中的惆怅情绪和江上风雨欲来的景色。


      李白《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面对友人踏歌相送,诗人情真意挚地用夸张性的比喻形象地表现出来。虽无感激之辞,但相谢之意却深含其中。


      古代送别诗种类繁多,根据其内容及主题倾向的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种:


      第一、直接抒写离别之情。送别诗词大多哀伤愁怨,缠绵悱恻,表现惜别恨别之意。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萋萋满别情。”惜别之意,溢于言表。


      刘长卿《送李穆归淮南》:“淮水问君来早晚,无人偏畏过芳菲。”问友人何时从淮南归来,因为虽有大好春光,却无人共赏,反怕过芳菲时节。别情极为缠绵。


      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欧阳修《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更写出因离别而愁情无限。


      柳永《采莲令》:“岂知离绪,万般方寸,但饮恨,脉脉同谁语?”


      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别愁至极,痛断肝肠,幽怨悱恻,使人不忍卒读!


      苏轼的《临江仙 送钱穆父》: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我亦是行人,表达了一种孤独之情。


      郑文宝的《柳枝词》:


      亭亭画舸系春潭,直到行人酒半酣。


      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载”字表达了离恨的沉重。


      第二,重在劝勉、鼓励、安慰。离别诗词中也有明朗乐观之作,以壮语慰别,表现诗人阔大的胸襟,并富含人生哲理。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末四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虽为宽慰友人之辞,但也表现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能豁达而坦然面对离别,正由于两情长久,声息相通,虽天涯海角,也犹如相邻而居,真挚的友情自能经历时间和空间的考验。


      而盛唐诗人高适的《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不写离别可怜伤心之辞,反而说出谁不识君的壮语,因为是知音,说话才质朴而豪爽;又因别离,才以希望为慰藉,于慰藉之中倾注信心和力量,比王勃诗显得还要从容大度,所表达出的人生豪迈达到一种极致。


      李白《渡荆门送别》:“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把水人格化,写出爱意无限,自有一种遨游山水的飘逸潇洒。《金陵酒肆留别》:“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诗人以流水与愁思相比较,韵味悠长。


      高适的《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圣代即今多雨露,暂时分手莫踌躇。“圣明朝代如今定会多施雨露,暂时分手希望你们不要踌躇。”


      第三、借诗吐胸中积愤或明心志。这类诗往往是诗人在艰难困厄之际写就的,有不少见情见性的佳作。


      如辛弃疾《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绿树听鹈,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啼到春归无觅处,苦恨芳菲都歇。算未抵人间离别。马上琵琶关塞黑,更长门,翠辇辞金阙。看燕燕,送归妾。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易水潇潇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澈,啼鸟不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谁共我,醉明月。”此词尽集古人离别故事。上片列举三悲鸟,鹈、鹧鸪、杜鹃;三离妇,昭君、陈皇后和庄姜故事,都极凄惨。下片举李陵、荆轲英雄故事,皆极慷慨悲壮。英雄美人辞家去国,铸成千古莫赎的恨事,作为送别言语,兼有抒发自己失意的苦闷。周止庵认为“前片北都旧恨,后片南渡新恨”。全词读来沉郁苍凉,虽为送别,却寄寓词人强烈的悲愤。


      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化用鲍照《白头呤》中“清如玉壶冰”诗句,托朋友告慰家人,以比喻表明自己虽被贬而心地光明如玉壶冰一样。沈归愚认为“言已不牵于宦情也”,借送别表明心迹,貌似洒脱,却难掩宦海沉浮的感喟。


      唐岑参《虢州后亭送李判官使赴晋绛(得秋字)》:西原驿路挂城头,客散红亭雨未收。君去试看汾水上,白云犹似汉时秋。


      诗人含蓄地向朋友提出这样的探问:“李判官呵!你到汾水上的时候,看看那里的云光山色,可还象汉武帝那个时代那样雄伟壮丽么?”很明显,隐藏在这两句话后面的,是诗人对于唐帝国衰落的深沉的叹息。


      (金)王寂《日暮倚杖水边》


      水国西风小摇落,撩人羁绪乱如丝。大夫泽畔行吟处,司马江头送别时。尔辈何伤吾道在,此心惟有彼苍知。苍颜华发今如许,便挂衣冠已是迟。


      此诗为王寂被贬官至河南蔡州时所作。从作者这首作于贬官蔡州时的诗作中透露出的信息看,其中或有不白之冤,以致诗人如此耿耿于怀,愤愤不平。


      作者的用意是显而易见的:正直爱国如屈原,忧民忧时如自居易,皆不免被贬逐黜放的命运,何况自己?不过,自己虽然不像屈原、白居易那样含冤至深,


      但他们所具有的高尚品德、博大胸怀、坚贞节操,自己也同样仿佛一二。


      因此,颈联就直接怒斥那帮专门罗织罪名、陷己于不义之地的奸佞小人,尽管他们费尽心机,陷害贤良,并且得逞于一时,然而天理自在,道义犹存,鬼神可鉴,苍天有知。


      西下的夕阳映照着波光鳞鳞的水面,作者倚杖伫立水边,然而作者却无心观景,由此可知,充塞在他心底的“羁绪”该有多么复杂,多么深沉,以致稍微被外物触动,便同决堤的江河般一泄而出,滔滔不绝。


      岳飞的《送紫岩张先生北伐》:


      号令风霆迅,天声动地陬。长驱渡河洛,直捣向燕幽。马蹀阏氏血,旗袅可汗头。归来报名主,恢复旧神州。


      紫岩张先生即抗金名将张浚。张浚奉命督师抗金,岳飞也率部队参加了战斗。张浚出发时,作者写这首诗,鼓励张浚收复失地,统一中国。


      “归来报名主,恢复旧神州。”意思是说,官军胜利归来,把好消息报告皇帝,收复了失地,祖国又得到了统一。可见岳飞的气魄豪迈,充满了强烈的爱国热情。


      送别诗中所表现的情感,多种多样。但是,无论何种情感,都是分离时迸发的情感火花,而要把这种情感火花表达出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清代著名诗人袁枚对此深有体会:“凡作诗,写景易,言情难。何也?景从外来,目之所触,留心便得;情从心出,非有一种芬芳悱恻之怀,便不能哀感顽艳。”这段话中,就“言情难”而言,本人认为是非常有道理的;然而把情和景分开而谈,那就大错特错了。因为送别诗中许多难言之情,都是通过景物来抒发的,即送别诗常用的抒情技巧就是--借景抒情。


      因此,要想突破送别诗中的情感分析问题,就必然少不了对诗中景物描写的分析。在对此类问题的研究中,最受关注的便是送别诗的意象。


      例如,长亭、秋季、夕阳、日暮、酒、班马、晚风、古道、杨柳、杨花或柳絮、残笛、寒蝉、浮云等等。看到它们,送别的味道就出来了。通过对送别诗中的景物描写的一些研究发现,如果按空间特点来分类,其情感,包括写景的技巧等会更清晰些。   送别诗中的景物描写,按空间的不同,可分为:送别之地、别后途中(或别后自己)、目的地。   首先,送别诗中,描写最多的是送别之时之地的景物。


      例如,李白的《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充满了诗情画意。首联,写作别处的山水:青山横亘外城之北,白水环绕东城潺流,“青山”对“白水”,“北郭”对“东城”。“青”、“白”相间,色彩明丽。“横”字刻出山之“静”态,“绕”字画出水之“动”态,动静结合如此描摹,挥洒自如,秀丽清新,反衬出离情的伤感。尾联更进一层,以不愿离群的马儿的形象(也是景)烘出缱绻情谊,抒发难舍难分的情绪。   一般来说,诗人描绘的送别之时之地的景物,都是实景,但是,我们要注意:会有“乐、哀”之分。此诗中“北郭”“东城”的“青山”“白水”,秀丽清新,反衬出离情的伤感,以乐景衬哀情。这么美丽的山水,我们却要在此分别!


      而哀景哀情的送别诗就更多了,比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唐·高适《别董大》)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唐·薛涛《送友人》)


      荒烟凉雨助人悲,泪染衣襟不自知。(宋,王安石《送和甫至龙安微雨因寄吴氏女子》)


      在此,还有一点需要做一下说明,送别诗也并非都只是伤感离愁之情,


      比如,苏东坡的《郡人送余东禅庄院》,诗前有小序“正月二十日往岐亭,郡人潘、古、郭三人送余于女王城东禅庄院”,本诗写于被贬黄州的第二年,潘、古、郭三人是作者在黄州结识的好友。诗歌前两联“十日春寒不出门,不知江柳已摇村。稍闻决决流冰谷,尽放青青没烧痕。”描绘了一幅杨柳摇曳、冰雪消融、春草返青的生机盎然的初春美景图,其中虽不免有离愁相扰,但更多的是朋友间的深情厚谊,消释了人生旅程的孤苦和寂寥,乐景乐情尽在其中。   其次,描写别后途中(或别后自己)的景色。


      如许浑的《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一诗中就既描写了别后友人乘舟出发后途中所见的江上景色(第二句),又描写了友人走后,诗人自己酒后睡醒见到的“满天风雨下西楼”之景。当然,诗人并没有同友人一起离开,所以,友人所见江上之景乃想象虚景,后者为诗人所感所见,乃实景。


      又如,王维的《淇上送赵仙舟》二三两联“祖帐已伤离,荒城复愁入。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二联:饯别时我已悲伤不已,哪堪别你之后独自进城呢。三联的写景“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两句,仿佛之前一路絮谈,周围环境都未顾及,此时友人解缆离去之后,才注意到伫望中的这些景象。这两句使人产生时间感,“祖帐”进行了多长时间啊。这景象引起作者特别注意,自是迎合了他此时的情绪。表现出友人离去造成自己的空虚感、落寞感,而“日暮长河急”更加重了心绪的撩乱。   王昌龄的绝句《送魏二》三四句“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诗人将眼前情景推开,以“忆”字勾勒,运用了“对写手法”,从对面生情,为行人虚构了一个境界:在不久的将来,朋友夜泊在潇湘之上,那时风散雨收,一轮孤月高照,环境如此凄清,行人恐难成眠吧,即使他暂时入梦,两岸猿啼也会一声一声闯入梦境,令他睡不安恬,因而在梦中也摆不脱愁绪。诗人从视(月光)听(猿声)两个方面刻画出一个典型的旅夜孤寂的环境。这种虚拟的情景的展示,更能表达朋友在孤寂环境中的愁苦,同时也就把自己对朋友的留恋一并倾吐出来。


      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评价此诗“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而上文所举之例


      柳永的《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正与此相似,有异曲同工之妙。不言自己留恋,而从别离之后对方的所见所感入手,代为之思,极大地扩展了意境的广度,虚实相生更增强了朦胧之美,更含蓄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心中的惆怅别情。综上,我们可以看到,送别诗中,景物描写的空间若放到别后,无论是写人还是写己,以想象虚写为主,其感情色彩,以哀景为多。   最后,还会涉及到“目的地”景物的描写。当然,此类景物乃想象虚写毋庸置疑,至于乐哀之分,则无定论,视具体诗歌而言。


      如,柳宗元的《别舍弟宗一》,柳宗元的堂弟柳宗一从柳州到江陵去,柳宗元写了这首诗送别。尾联“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荆、郢,为古楚都,今湖北江陵西北,也就是柳宗一将去的目的地。这两句说的是此番一别,相思只能在梦中,梦中经常见那云烟缭绕的荆门之地。诗人说此后的“相思梦”在“郢树烟”,“烟”字颇能传出梦境之神,情谊深切,意境迷离,具有浓郁的诗味。


      又如陈子昂的《送魏大从军》第三联“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这两句便是写魏大从军所往之地。一个“横”字,写出雁门山地理位置之重要,它横亘在代州北面;一个“接”字,既逼真地描绘出飞狐塞的险峻,又点明飞狐塞是遥接云中郡,连成一片的。它们组成了中原地区(三河道)的天然屏障。此处的景物并不在眼前,而是在诗人想象之中的虚写之景。


      再如,岑参的《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三四句“都护行营太白西,角声一动胡天晓”。第三句点明此行的目的地,说临时的行营远在太白星的西边──这当然是极言其远的夸张。这样写却显得很威风,很有气派。最后一句从字面理解,这是作者遥想军营之晨的情景。本来是拂晓到来军营便吹号角,然而在这位好奇诗人天真的心眼里,却是一声号角将胡天惊晓(犹如号角能将兵士惊醒一样)。这实在可与后来李贺“雄鸡一声天下白”的奇句媲美,显出唐军将士回旋天地的凌云壮志。


      综上所述,送别诗中“情与景”的关系十分值得一品,就空间变化而言,景物的描写可分为送别之地、别后途中(或别后自己)、目的地三大类。其中,描写送别之时之地的景物,运用多种描写技巧,以描写实景为多,但是景物的感情色彩乐哀都有,视具体诗歌而言;描写别后之景,又可分为被送之人路途之中所见之景和送别之人自己所见之景两类,前者主要是想象虚景,哀景为多,后者实虚皆可,也是哀景为多;最后,还会描写目的地的景物,虚景,乐哀皆有。而如果是临屏练笔中,命题人会把目光放在这样一些具体的考查点上,如描写送别之时之地的景物之时,除了景与情的关系之外,还会重点考查写景的技巧,而别后之景和目的地之景的描写,其抒情技巧除了本文提到的借景抒情之外,更多地还会涉及联想、想象等手法,这也是需要我们平时临屏所考虑和注意的。


      综上所述,离别诗的手法分为四类:


      第一、直接抒写离别之情。大多表达哀伤愁怨,缠绵悱恻,惜别恨别之意。


      第二,重在劝勉、鼓励、安慰。表现明朗乐观的感情,以壮语慰别,表现诗人阔大的胸襟,并富含人生哲理。


      第三、借诗吐胸中积愤或明心志。这类诗往往是诗人在艰难困厄之际写就的,有不少见情见性的佳作。


      第四、离别诗“情与景”的处理,是按空间变化来写,景物的描写可分为送别之地、别后途中(或别后自己)、目的地三大类。


    弹铗室宝宝起名、八字批命、六爻占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