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镳:提起马勒口,驱马前进。指分路而行。也比喻志趣不同,造诣不同,各走各的路。郭沫若《海涛集.涂家埠》:“于是我们的交情便进了一境,由‘貌合神离’再变为‘分道扬镳’了。”亦作“分路扬镳”。《魏书.河间公齐传》:“子志……与御史中尉李彪争路,俱入见,面陈得失……高祖曰:‘洛阳我之丰沛,自应分路扬镳。自今以后,可分路而行。’”《南史.裴子野传》:“兰陵萧琛言其评论可与《过秦》、《王命》分路扬镳。”
连动 镳,马勒口。扬镳,提起马勒口,驱马前行。形容分路前进。比喻志趣、目的等不同,各奔前程。本作“分路扬镳”。语本《北史·魏诸宗河间公齐传》:“李文曰:‘洛阳,我之丰沛,自应分路扬镳。自今以后,可分路而行。’”冬雪《红杜鹃》:“你也亲自看到了,童彤年轻、英俊,我已和他~,难道你还不满意么?”△用于分路而行或各干各的事。→各奔前程 各奔东西 ?志同道合 齐头并进 并驾齐驱。也作“分路扬镳”、“扬镳分道”、“扬镳分路”。
解释 镳:马嚼子。扬镳:提起马嚼子,意即驱马前行。原指分道而
行。后多用来形容由于见解不合,各走各的路,各干各的事。
出处 《魏书·拓跋志传》:“洛阳我之丰沛,自应分路扬镳。自今
以后,可分路而行。”
南北朝时,北魏有一个叫拓跋志的人,是皇室宗族,他父亲
屡建战功,很受皇帝敬重。拓跋志从小聪敏机警,口才出众,同
时饱读诗书,很有文采,受到皇帝的赏识,后被任命为洛阳令。
不久,北魏迁都洛阳,拓跋志便顺理成章地成了主管京城事务的
京兆尹。洛阳变成京城,城中达官贵人就多了起来。但拓跋志认
为自己很有才能,根本瞧不起那些地位比自己高的官员。
有一次,拓跋志外出,迎面遇上御史中尉(国家最高监察机
构长官)李彪的车马。按照当时的规定,官职低者要给高者让路。
拓跋志职位比李彪低,应该给李彪让路,但他偏偏不让。两人相
持不下,到皇帝面前争了起来。李彪说:“御史中尉谋虑国家大
事,按法享受华盖之车。岂有洛阳令与我相抗衡的道理?”拓跋志
并不买李彪的账,说:“普天之下,哪个人不编入地方官的户籍?
洛阳为京畿之地,我是这里的行政长官,你就是编入我户籍的一
位住户,我又岂能和其他
官员一样,避让你的车
马?”
皇帝听后,觉得他们
都有理,便说:“洛阳是
我的京城,从今以后你们
可以分路而行,各走各
的。”于是两人出来,拿出
尺子丈量路面,然后分成
两边,各走各的。
近义 各奔前程
反义 志同道合
例句
我们各自的追求目标大相
径庭,只好分道扬镳,各走各
的路。